蜥腳類恐龍的科學研究從始至終都圍繞著這個最大的陸棲動物的自我進化來進行研究的。鯨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的蜥腳類恐龍,但是在1841年,當理查德?歐文第一次給它歸類時,他只掌握很少的資料,僅僅包括五根脊椎,一些零散的四肢碎片和一塊肋骨。他起初認為這是一只巨大的鱷魚,直到后來發(fā)現(xiàn)更多的物種存在,他才嘗試去把這種生物當作恐龍去看待。
蜥腳類恐龍的圖解
科學家研究蜥腳類恐龍的歷史幾乎都圍繞著它的生活方式??茖W家一直想搞清楚一些關于這種史前巨獸的細節(jié),比如蜥腳類恐龍最初生活在水中嗎?它們可以把腦袋舉得很高或者可以靈活地彎曲它們的脖頸嗎?它們的生活方式粗魯嗎?行動遲緩還是相對比較迅速?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圖解蜥腳類恐龍"。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首次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蜥腳類恐龍的骸骨,第一次激發(fā)了研究者們科學地圖解恐龍的想法??破帐堑谝粋€有爭議的在紙上重建恐龍骨的古生物學家,當時他這樣做全是興趣所致。他在1877年創(chuàng)造的等身的圓頂龍圖例,描述了一種強健的、姿態(tài)垂直的、從頭到尾、脊與地面平行的恐龍形象。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種姿態(tài)非?,F(xiàn)代化。一段時間后,科普對蜥腳類恐龍形象的描述開始發(fā)生改變。1878年,在一個棕色的紙袋上,他畫了一只蜥腳類恐龍,身體基本全部潛在水里,以底棲生物為食物。20年后的1897年,第一位偉大的恐龍藝術家查爾斯?奈特把科普潛在水中的蜥腳類恐龍的素描變成一幅畫,刊登在當時一本非常流行的雜志—《世紀》上。雜志刊登恐龍無疑是對這種史前生物進行了一次大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些已經(jīng)消失的動物感興趣。
水棲還是陸棲?
1883年,奧塞內(nèi)爾?馬什完成了一幅完整的、非常有影響力的雷龍骨骼圖像,這種恐龍現(xiàn)在被稱作迷惑龍。和科普一樣,馬什認為蜥腳類恐龍生活在沼澤中并且行動遲緩。他的圖示以恐龍無力的脖頸和拉著的尾巴為特點。
二十世紀伊始,關于蜥腳類恐龍的生活方式的爭議愈演愈烈。藝術家們和科學家們想知道這種生物到底是生活在水里還是陸地上。和美國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一起工作的奈特開始避免回答他對迷惑龍的描述。他沒有把蜥腳類恐龍描述成都生活在水里或是陸地上,他在一幅畫中展示了一群盤踞在水中的恐龍,而另一些恐龍則站在干燥的陸地上,這樣算是一個"模糊回答",人們依然不知道這種恐龍到底是水棲還是陸棲。直到今天,奈特也是最經(jīng)常模擬恐龍形象的藝術家,他描繪的在水中和在陸地上的蜥腳類恐龍在這80年中成為最能被人們接受的圖示。
蜥腳類恐龍的圖示回到原點
逐漸地,蜥腳類恐龍的圖示經(jīng)歷了一些很奇怪的改變。1906年,因為相信蜥腳類恐龍可能會爬行,模型制作人奧托?法爾肯巴赫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查爾斯?法爾肯巴赫創(chuàng)造了成比例的爬行雷龍模型。190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利佛?海和德國人古斯塔夫?托尼爾對這個形象提出了質(zhì)疑,他們批評法爾肯巴赫的恐龍模型,因為他們都更支持恐龍的另一種更加極端的爬行姿勢。他們相信蜥腳類恐龍爬行的時候拖拉著他們的腹部。盡管其他一些古生物學家并不贊同這種觀點,蜥腳類恐龍懶散的、部分水生的形象還是流行了很多年。
世界聞名的畫家魯?shù)婪?澤林格在1953年畫了一幅蜥腳類恐龍的圖畫刊登在雜志《生活》的封面,這加強了大家對蜥腳類恐龍親水的印象。當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爾出版了蜥腳類恐龍完全陸生的言論,關于蜥腳類恐龍進化的圖示在1986年又回到了原點。巴克爾極端的言論啟發(fā)了當代藝術家。然而,現(xiàn)在對迷惑龍的描述,例如長長的脖頸和在半空中平行于地面的尾巴,都和1877年科普第一次繪制的圖示極其相似,整個圖示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隨后,大量的化石出土,科學家越來越傾向于認為這些龐大的恐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它們的四肢強壯有力,而且一些恐龍腹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了蕨類植物的化石,并非是水藻,這些證據(jù)都可以證明這些巨獸并不是水棲生物。
© 2018-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
川公網(wǎng)安備51030002000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