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進化史上,早期鳥類眼中的世界是黑白還是彩色的?如今,我們應如何保護化石?這周末,上海自然博物館(上??萍拣^分館)開展了2018“恐龍季”“馴龍高手——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等7家單位的古生物專家來滬“搭臺唱戲”,與觀眾零距離交流有關恐龍等古生物的最新科研成果及科普知識。
本次活動是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季”系列活動之一。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全國各地的古生物學者帶來了各種古生物標本、模型、實驗設備等實物,與觀眾展開互動。上??萍拣^展教服務處公眾傳播部副主任劉哲介紹,來滬參展的博物館均在恐龍等古生物方面有自身特色,活動最大的亮點是專家學者與觀眾零距離交流?!坝^眾在這里可以親眼看到、親手摸到各地展館的精華,充分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戲臺”前圍滿了觀眾,他們對反鳥(一種已經(jīng)滅絕的原始鳥類)化石眼部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感興趣。“鳥類最早出現(xiàn)在1.5億年前,現(xiàn)在鳥類眼中的世界是色彩繽紛的,它們的祖先是不是也有這種色覺能力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保春指著臺上的圖文板,向觀眾講起了自己的研究經(jīng)歷。周保春團隊對熱河生物群早期鳥類的化石進行取樣后,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了化石中視網(wǎng)膜超微結構和視覺細胞的存在。他根據(jù)細胞結構判斷:早期鳥類也擁有色覺能力。“這項研究課題是在去年年底完成的,也是世界上首次從化石中發(fā)現(xiàn)鳥類視網(wǎng)膜結構?!?/P>
化石上顯現(xiàn)出蝴蝶般美麗的身段,但不是蝶也不是蛾,它是什么昆蟲呢?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王瑩為公眾帶來了1.65億年前的古蟬化石,分享關于古蟬的最新研究成果?!斑@些昆蟲都曾在恐龍身邊飛過哦!”一聽到這些不起眼的小蟲子是恐龍的“小伙伴”,孩子們都聚精會神起來。王瑩告訴大家,這塊昆蟲化石由于形似蝴蝶,最初被科學家誤認為蝴蝶化石。但王瑩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化石上的昆蟲其實屬于半翅目,而非蝴蝶和蛾所屬的鱗翅目,繼而糾正了科學家的誤判。
除了分享新的研究成果,現(xiàn)場專家還帶來了一些與古生物相關的科普項目。從野外考察、化石挖掘到化石修復、研究命名,再到骨架裝架、陳列展示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很有發(fā)言權。該館毗鄰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該館研究人員經(jīng)常從事恐龍化石的挖掘、修復等工作?!斑@里的‘標本皮勞克及采集’是什么意思?‘皮勞克’是化石的名字嗎?”一個孩子指著屏幕上的發(fā)掘采集流程問道。江山研究員笑著向他解釋,“皮勞克”并不是化石的名字,而是一個專業(yè)術語?!澳憧梢岳斫鉃橛檬酁榛鰝€結實的殼,這樣就可以讓化石在運輸中不會損壞。”
© 2018-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
川公網(wǎng)安備510300020002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