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上,史前文化的遺址有不少,諸如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等等。其中,龍山文化位于內蒙古地區(qū),距今約5000多年前,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文物中,許多都與眾不同,像紅山女神、金字塔遺址等等。
紅山玉文化也很有名,此地出土的玉鐲多是鼓箍形,即鐲箍看起來十分像鼓面。其中有一個玉鐲,不但是鼓箍形,而且上面有著似鳥似龍的圖案,稱之為“鸛喙鳥趾龍紋”鐲。
如果你對這個稱呼不太懂,看看拓印的圖就知道了。
從拓印的圖片可以看出來,鐲子上的圖案像一只鳥,鳥頭很大,嘴巴長而厚,微微張開,像是鸛的嘴一樣,所以稱之為“鸛喙”;再看它的腳,細而長,分為三根腳趾,像鳥的腳一樣,所以稱之為“鳥趾”;不過此鳥尾巴散開,整體造型很像傳說中的龍,所以又稱之為“龍紋”。
龍,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它是否存在,究竟是什么模樣,這些一直是謎。
但是這個玉鐲給了人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龍山文化分布地區(qū)很廣,包括了今天的內蒙古二連浩特市等地區(qū)。二連浩特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草原的西部,這座城市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稱號,叫“恐龍墓地”。自從這里考古以來,前后一百多年,美國、俄國、前蘇聯(lián)加拿大等各國專家在此地發(fā)現(xiàn)了許多種類的恐龍,包括蜥腳龍、甲龍、鴨嘴龍及霸王龍科的歐氏阿萊龍等等。
此地還出土了許多哺乳動物化石,首次發(fā)現(xiàn)了恐龍蛋化石,證實了恐龍是卵生爬行動物。
于是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種猜想:會不會是古人也見到了恐龍化石,所以對這種龐然大物產生了崇拜心里,從而開始繪制并祭祀這些大龍呢?
這個想法并非瞎扯。
上個世紀在遼寧查海遺址發(fā)現(xiàn)的距今8000件,長達20米,寬達2米的“中華第一龍”,雖說是石頭堆塑而成,但其尾部較身體顯得散,似乎是為了表現(xiàn)了龍尾,這與玉鐲上的“鳥尾”很像。
而在河南濮陽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6400年的的“蚌殼龍”(此前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不但也是長嘴厚喙,而且尾巴也分叉,更讓人驚奇的是,這條龍的角也是三趾,與“鸛喙鳥趾龍紋”的腳趾極其像。
這難道是巧合嗎?又或者是,龍原本存在,與恐龍不同,只是后人把它和恐龍搞混了,加上看得人少,傳播卻多,以訛傳訛,這才出現(xiàn)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此玉鐲上的圖案,說是鳥卻無翅,且身子太長;說是龍又與今天的龍很不一樣,究竟是什么?歡迎大家討論。
© 2018-2024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23866號-1 技術支持:四川百信智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
川公網安備51030002000230號